天剛蒙蒙亮,蘇晴晴就輕手輕腳地爬起來,生怕驚醒熟睡的妹妹。她披上棉襖,走到外間灶臺前,舀出兩碗玉米面,又從柜子深處取出一個小布袋,倒出一些白面摻進去。
這是她重生后的第三天,家里的糧食依然緊張,但至少有了些周轉資金。灶膛里的火苗噼啪作響,蘇晴晴盯著跳動的火焰,思緒飄回前世——那時她為了討好林耀陽,專門去上了三個月的烹飪課,學做各種精致點心。誰能想到,那些技巧如今用在玉米餅上,竟能讓粗糙的糧食變得松軟可口。
"姐,你做啥呢?好香??!"蘇小冬揉著眼睛走進來,小鼻子一抽一抽的。
"改良版玉米餅。"蘇晴晴笑著轉身,卻突然愣住了。晨光中,弟弟瘦小的身體像根豆芽菜,肋骨在單薄的衣衫下清晰可見,臉色蠟黃,明顯長期營養(yǎng)不良。
前世她怎么就沒注意到呢?那時候她只顧著自己,甚至偷偷把家里所剩不多的細糧拿去討好林耀陽的父母...
"小冬,過來。"她聲音有些哽咽,把弟弟拉到身邊,掀開他的衣領檢查。果然,后頸處已經出現了輕微的"糙皮病"癥狀——這是缺乏維生素B族的典型表現。
"姐,你咋了?"蘇小冬困惑地抬頭。
蘇晴晴迅速調整情緒,擠出一個笑容:"今天姐給你做好吃的,吃完咱們去河邊抓魚,怎么樣?"
"真的?"蘇小冬眼睛一亮,隨即又黯淡下來,"可是媽說河邊危險..."
"有姐在,不怕。"蘇晴晴把煎好的玉米餅翻了個面,金黃的表面滋滋作響,散發(fā)出誘人的香氣。
早飯時,王秀蘭對玉米餅的口感贊不絕口,但當聽說女兒要帶弟弟去河邊,立刻皺起眉頭:"太危險了,去年老劉家的小子差點淹死在那兒。"
"媽,我會看著小冬的。"蘇晴晴堅持道,"再說,咱們家多久沒沾葷腥了?您需要營養(yǎng),小冬和小雨正在長身體..."
蘇大強悶頭喝完了碗里的粥,突然開口:"去吧,注意安全。"
蘇晴晴有些意外地看著父親。前世父親對她總是漠不關心,直到她賣房支持林耀陽創(chuàng)業(yè),父女才爆發(fā)激烈沖突?,F在想來,那不過是父親表達關心的笨拙方式。
"謝謝爸。"她輕聲說。
早飯后,蘇晴晴找來一根縫衣針,在火上烤彎做成魚鉤,又挖了幾條蚯蚓當餌。蘇小冬興奮地圍著她打轉,像只歡快的小狗。
"姐,這樣真能釣到魚嗎?"
"不止釣魚。"蘇晴晴神秘地眨眨眼,"姐教你更好的方法。"
她帶著弟弟來到村后的小河邊。冬日陽光照在冰涼的河水上,泛起粼粼波光。蘇晴晴選了一處水流較緩的河灣,從岸邊找來幾根樹枝和舊藤條,開始編織。
"這是啥?"蘇小冬好奇地問。
"魚籠。"蘇晴晴手指靈活地穿梭著,前世她陪林耀陽參加過一次野外拓展,學了不少生存技能,"把魚餌放里面,魚游進去就出不來了。"
蘇小冬崇拜地看著姐姐:"姐,你咋懂這么多?"
蘇晴晴手上動作一頓,隨即笑道:"書上看的。小冬,等姐賺夠錢,一定送你去上學。知識就是力量,知道嗎?"
魚籠放入水中后,蘇晴晴又教弟弟用簡易魚竿釣魚。等待魚上鉤的間隙,她開始盤算下一步計劃。肥皂和白糖的生意只能偶爾為之,要想徹底改變家境,需要更穩(wěn)定的收入來源。
"快看!我釣到了!"蘇小冬突然尖叫起來,拼命拽著魚竿。一條巴掌大的鯽魚在空中劃出一道銀亮的弧線。
"太棒了!"蘇晴晴幫弟弟取下魚,心中涌起一股久違的純真喜悅。前世的商場廝殺讓她早已忘記了這種簡單的快樂。
正當他們準備繼續(xù)釣魚時,一陣說話聲從河岸上方的小路傳來。
"...廠里急需兩百個手工編織籃,下個月交貨,可咱們村哪有這么多人手?"
"城里人就是事多,塑料筐不能用嗎?非要什么手工編織..."
兩個穿著藍色工作服的男人邊走邊聊,很快走遠了。蘇晴晴卻如遭雷擊——手工編織籃!這不正是她前世在博物館見過的"八十年代鄉(xiāng)鎮(zhèn)企業(yè)起步期特色產品"嗎?后來那些早期參與的家庭作坊,很多都發(fā)展成了大型工藝品廠。
"小冬,咱們回家!"她突然站起來。
"???才剛釣到一條..."蘇小冬戀戀不舍地看著魚籠。
"明天再來。"蘇晴晴已經收拾好東西,腦中飛速運轉著計劃,"姐想到個賺錢的好主意。"
回家的路上,蘇晴晴詳細詢問弟弟村里哪些阿姨、奶奶手最巧。蘇小冬雖然不明白姐姐的用意,但還是掰著手指頭數了幾個名字。
"張嬸繡花最好,李奶奶會編草鞋,王大媽..."他突然壓低聲音,"不過王大媽脾氣可差了,上次我踩到她家菜地,她罵了我整整一天!"
蘇晴晴笑著摸摸弟弟的頭:"沒關系,姐有辦法。"
他們拎著六條大小不一的魚回到家,王秀蘭又驚又喜,連忙拿出珍藏的一點豬油準備煎魚。蘇晴晴卻攔住了母親:"媽,今天我來做飯。"
前世學的烹飪技巧派上了用場。蘇晴晴將兩條小魚熬成奶白色的湯,加入姜片去腥;剩下的魚用鹽腌了,準備曬成魚干;最大的一條則用家里僅有的調料紅燒,香氣飄滿了整個院子。
"晴晴,你什么時候會做這么多菜了?"王秀蘭驚訝地問。
"在書上學的。"蘇晴晴含糊地回答,迅速轉移話題,"媽,您知道村里誰編籃子最好嗎?"
晚飯時,一家五口圍坐在小方桌旁,連平時沉默寡言的蘇大強都多吃了半碗飯。蘇小雨把魚湯泡在飯里,吃得小臉發(fā)亮;蘇小冬則驕傲地講述自己如何"釣到大魚",引得父母連連夸贊。
看著這一幕,蘇晴晴眼眶發(fā)熱。前世她追求的那些奢侈生活,哪比得上此刻的溫馨?
飯后,她主動提出去張嬸家還之前借的針線。王秀蘭有些疑惑——那針線都借了快半年了,怎么突然想起來還?但也沒多問。
張嬸家是村里少數有磚瓦房的家庭,丈夫在縣里供銷社上班,家境相對寬裕。蘇晴晴敲門時,張嬸正在燈下繡花。
"晴晴?這么晚了有事?"
"張嬸,我來還針線,順便..."蘇晴晴壓低聲音,"想跟您談筆生意。"
張嬸挑了挑眉,讓她進屋細說。蘇晴晴直接道出來意——她聽說城里工廠急需手工編織籃,想組織村里手巧的婦女一起接這個活。
"你哪來的消息?可靠嗎?"張嬸半信半疑。
"絕對可靠。"蘇晴晴沒說是偷聽來的,"工廠先付三成定金,交貨后付全款。張嬸您手藝好,我想請您當技術指導,每培訓一個人,給您五毛錢提成。"
張嬸眼睛一亮。五毛錢聽起來不多,但如果有十個人參加,就是五塊錢,相當于她丈夫兩天的工資了。
"這事...能成嗎?"張嬸還是有些猶豫,"趙支書最煩這些'資本主義尾巴'..."
"咱們不聲張,悄悄做。"蘇晴晴早就想好了對策,"再說,現在政策允許副業(yè)了,廣播里不都說了嗎?"
經過一番勸說,張嬸終于答應先試試。蘇晴晴又拜訪了另外幾位手巧的婦女,大多數都表現出興趣,只有王大媽態(tài)度強硬地拒絕了。
"小丫頭片子懂什么?別來忽悠人!"王大媽"砰"地關上了門。
蘇晴晴不氣餒,她知道只要第一批人賺到錢,其他人自然會跟上?;氐郊?,她發(fā)現父親罕見地還沒睡,正在院子里修補農具。
"爸。"她輕聲喚道。
蘇大強抬頭看了女兒一眼,又低頭繼續(xù)手上的活:"聽說你要搞什么編織隊?"
蘇晴晴心頭一跳——消息傳得真快!她坦然承認:"嗯,能賺錢。"
"小心點。"父親的聲音依然硬邦邦的,但話里透著關心,"趙家盯上你了。"
蘇晴晴正想問清楚,父親卻已經收起工具進屋了。她站在院子里,月光灑在肩上,涼絲絲的。趙家盯上她了?是因為昨天的沖突,還是...
"蘇晴晴!"一個尖銳的聲音突然打破夜的寧靜。
大伯母劉金花氣勢洶洶地闖進院子,身后還跟著幾個看熱鬧的鄰居:"好你個丫頭片子!帶壞我家小冬不說,現在還要蠱惑全村婦女跟你搞資本主義?"
蘇晴晴深吸一口氣,知道真正的挑戰(zhàn)來了。
"資本主義尾巴!這是赤裸裸的資本主義尾巴!"
大伯母劉金花的尖叫聲在院子里回蕩,引得幾個路過的村民駐足觀望。蘇晴晴站在屋檐下,手指無意識地攥緊了衣角,但面上依然保持鎮(zhèn)定。
"大伯母,中央剛發(fā)了文件,鼓勵農村發(fā)展副業(yè)。"她聲音不大卻足夠清晰,"這叫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,不是資本主義。"
"放屁!"劉金花一口唾沫星子差點濺到蘇晴晴臉上,"你一個丫頭片子懂什么政策?我看你就是被城里那些二流子帶壞了!"
蘇晴晴瞇起眼睛。前世在商場上練就的察言觀色讓她立刻明白,大伯母這次鬧事背后另有原因。她目光一掃,果然在院墻外看見堂哥蘇大牛躲躲閃閃的身影——準是他堵伯又輸錢了,想從她這里訛一筆。
"大伯母,"蘇晴晴突然提高聲調,"您這么反對我組織編織隊,是不是怕大家知道您去年偷偷幫縣里鞋廠納鞋底賺外快的事?"
劉金花臉色瞬間煞白。這事她做得極為隱秘,連丈夫都不知道。
"你、你胡說什么!"她聲音明顯弱了下去。
"需要我把鞋廠王主任請來對質嗎?"蘇晴晴乘勝追擊。這事其實是前世聽母親偶然提起的,沒想到現在派上了用場。
圍觀的村民發(fā)出竊竊私語,有人甚至笑出聲來。劉金花臉上紅一陣白一陣,最終撂下一句"沒大沒小的東西",灰溜溜地走了。
蘇晴晴長舒一口氣,轉身進屋,卻看見母親站在門后,臉色復雜。
"媽..."
"晴晴,"王秀蘭拉過女兒的手,觸感粗糙卻溫暖,"你什么時候變得這么...厲害了?"
這個問題像一根針,輕輕扎在蘇晴晴心上。她無法告訴母親,這些手段都是前世在林耀陽的商業(yè)帝國里,被逼著學會的。
"人總要長大的。"她輕聲回答,轉移了話題,"媽,明天張嬸她們要來咱家學編新花樣,您也來看看吧?"
王秀蘭欲言又止,最終只是點點頭。
第二天一早,張家嬸子、李家婆媳等六位村里手最巧的婦女齊聚蘇家小院。蘇晴晴把從鎮(zhèn)上買來的竹篾、藤條分給大家,又拿出幾張連夜畫好的編織圖樣。
"這次要編的是雙層水果籃,工藝復雜些,但收購價也高。"她指著圖樣解釋,"張嬸會教大家基本手法,每人先做一個試試。"
婦女們圍坐成一圈,邊學邊聊,氣氛漸漸熱絡起來。蘇晴晴注意到,母親雖然沒加入編織,卻一直在灶間忙碌,不時端出熱茶和自家炒的南瓜子招待大家。
"晴晴,"張嬸趁其他人不注意,把蘇晴晴拉到一旁,"我剛聽說,趙支書在打聽你的事。"
蘇晴晴心頭一緊:"具體說什么了?"
"說你在搞投機倒把,要抓典型呢。"張嬸憂心忡忡,"要不咱們先停停?"
蘇晴晴咬了咬下唇。她早知道趙家不會輕易放過她,但沒想到動作這么快。前世記憶里,趙支書確實以打擊"資本主義尾巴"出名,直到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支持農村商品生產,他才收斂些。
"不能停。"蘇晴晴堅定地說,"訂單已經接了,定金也收了。張嬸,您讓大家這兩天抓緊做,我去趟縣里探探風聲。"
張嬸嘆了口氣:"你這丫頭,膽子比你爸還大。"
午后,蘇晴晴借口去鎮(zhèn)上買編織材料,獨自前往縣城。冬日的鄉(xiāng)間土路坑洼不平,她走得腳底生疼,卻不敢停下休息。趙家的威脅像一把懸在頭頂的劍,隨時可能落下。
縣城比記憶中還要破舊。灰撲撲的二層小樓,墻上刷著"發(fā)展經濟,保障供給"的標語,街上行人大多穿著藍黑制服,自行車鈴聲響成一片。
蘇晴晴直奔縣供銷社,找到負責手工藝品收購的李主任。前世她曾聽林耀陽提起,這位李主任后來成了地區(qū)鄉(xiāng)鎮(zhèn)企業(yè)局局長,是個開明人物。
"李主任,我是紅旗公社蘇家村的蘇晴晴。"她直接自報家門,"我們村婦女編織了一批水果籃,想問問供銷社收不收?"
李主任推了推眼鏡,打量這個衣著樸素卻談吐大方的農村姑娘:"有樣品嗎?"
蘇晴晴從布包里拿出張嬸編的樣品。李主任仔細檢查了做工,滿意地點頭:"質量不錯,可以按五毛一個收。有多少?"
"第一批五十個,三天后交貨。"蘇晴晴心中一喜,又補充道,"李主任,聽說中央鼓勵農村發(fā)展副業(yè),我們這樣做不違反政策吧?"
李主任笑了:"小姑娘懂得還挺多。放心,只要不耽誤農業(yè)生產,正當副業(yè)是允許的。"他壓低聲音,"不過你們村趙支書思想保守,最好別太張揚。"
這句話證實了蘇晴晴的猜測。離開供銷社,她又在縣城轉了轉,特意去縣委大院門口看了看最新張貼的文件公告。其中一份關于支持農村專業(yè)戶、重點戶發(fā)展的文件讓她眼前一亮——這正是她需要的"護身符"。
回村路上,夕陽西下,將田野染成金色。蘇晴晴心情輕松了些,甚至哼起了小曲。突然,身后傳來自行車鈴聲,她本能地往路邊一讓,卻聽見一個熟悉的聲音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