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水過后的第三個月,蘇晴晴站在縣城中心一座修繕一新的二層小樓前,
仰頭望著剛剛掛上的招牌——"晴晴雅集茶館"。燙金的字體在陽光下閃閃發(fā)光,
引來不少路人駐足觀望。"姐,真好看!"蘇小雨踮著腳,小手摸著招牌上自己的倒影。
蘇晴晴揉了揉妹妹的頭發(fā),胸口涌起一股暖流。
這座原本破敗的小樓是她用磚窯和編織隊攢下的錢買下的,三個月來親自監(jiān)督裝修,
每一處細節(jié)都傾注了她的心血。"晴晴,都準備好了。"張嬸從茶館里走出來,
擦了擦額頭的汗,"就等你來試第一壺茶了。"茶館內,古樸的木質桌椅錯落有致地擺放著,
墻上掛著蘇晴晴親手裝裱的水墨畫,每張桌上都擺著一個小巧的瓷瓶,插著當季的野花。
最引人注目的是正中央的茶藝臺——整塊老榆木雕成的臺面,上面擺放著全套紫砂茶具。
蘇晴晴深吸一口氣,走到茶藝臺前。前世為了討好林耀陽的父母,她曾專門去日本學過茶道,
后來又為了幫林耀陽招待客戶,苦練過中國茶藝。那些被迫學習的技能,
如今成了她事業(yè)的基石。熱水注入茶壺,蒸汽裊裊升起。蘇晴晴的動作如行云流水,
溫壺、置茶、沖泡、分杯...每一個步驟都優(yōu)雅精準。當琥珀色的茶湯傾入品茗杯時,
圍觀的家人和工人們不約而同地發(fā)出贊嘆。"姐,你什么時候學的這個?"蘇小冬瞪大眼睛,
像看變戲法似的盯著她手中的茶壺。"書上看的。"蘇晴晴微笑著遞給他一小杯,"嘗嘗看。
"蘇小冬一口喝干,隨即苦得整張臉都皺了起來:"好苦!"眾人哄堂大笑。
王秀蘭接過女兒遞來的茶杯,輕輕抿了一口,眼中閃過驚訝:"真好喝,先苦后甜,
還有股花香。""這是茉莉銀針,白茶中的上品。"蘇晴晴解釋道,
"以后咱們茶館就主打這種高端路線,吸引縣里的領導和商人。
"蘇大強一直沉默地站在角落,此時突然開口:"搞這些花里胡哨的,真有人來?""爸,
您放心。"蘇晴晴自信地說,"我已經和縣招待所談好了合作,
他們接待上級領導都安排到咱們這兒。"事實上,這個主意來自前世記憶——八十年代中期,
各地開始重視文化場所建設,早期進入這個領域的都賺得盆滿缽滿。
而她這家將茶藝、插花和文人雅集結合的茶館,在整個地區(qū)都是頭一份。開業(yè)當天,
茶館門口排起了長隊??h里領導、企業(yè)負責人,甚至幾位從省城來的干部都慕名而來。
蘇晴晴穿著一件淡青色旗袍——這是她偷偷按照前世記憶中的款式,
請縣里最好的裁縫做的——在茶藝臺前表演功夫茶,引得眾人連連喝彩。"蘇同志,
你這茶館可給咱們縣增光添彩??!"副縣長握著她的手熱情地說,"下次省里領導來,
我一定帶他們來體驗!"正當蘇晴晴忙著招呼客人時,
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門口——趙建國。他穿著筆挺的藍色中山裝,
手里捧著一個包裝精美的盒子,站在角落里靜靜地看著她。自從那次在衛(wèi)生所不歡而散,
他們已經三個月沒見面了。蘇晴晴本想裝作沒看見,但趙建國徑直走了過來。"開業(yè)大吉。
"他將盒子遞給她,聲音低沉,"一點心意。"蘇晴晴猶豫了一下,還是接了過來。
打開一看,是一套精致的青瓷茶具,釉色溫潤如玉,一看就價值不菲。"太貴重了,
我不能收。"她合上蓋子想還給他。"特意為你找的。"趙建國按住她的手,"龍泉窯的,
適合泡綠茶。"他手掌的溫度讓蘇晴晴心頭一顫,急忙抽回手:"那...謝謝了。
你先找位置坐,我忙完這陣再招待你。"趙建國點點頭,卻沒有離開的意思,
而是站在一旁看她泡茶。那專注的目光讓蘇晴晴手指微微發(fā)抖,差點打翻茶杯。
忙碌的一天終于結束。送走最后一位客人,蘇晴晴癱坐在椅子上,
這才發(fā)現腳已經腫得幾乎走不了路。蘇小雨懂事地給她打來熱水泡腳,
蘇小冬則興奮地數著今天的收入。"姐!你猜今天賺了多少?一百二十八元六角!
"他舉著賬本蹦到她面前,"比磚窯一周賺的還多!
"蘇晴晴笑著揉了揉弟弟的頭發(fā):"等寒假結束,你就安心回去上學。
姐現在有錢供你讀大學了。"蘇小冬的笑容僵了一下,但沒像以前那樣直接反對,
只是小聲嘟囔:"我更喜歡做生意...""晴晴,"王秀蘭憂心忡忡地走過來,
"趙建國還在外面等你呢,都站了兩個小時了。"蘇晴晴這才想起被自己遺忘的趙建國。
她透過窗戶看去,只見他依然筆直地站在門口,肩頭已經被夜露打濕。不知為何,
心頭涌起一絲愧疚。"媽,你們先收拾,我出去一下。"初秋的夜晚已有些涼意。
蘇晴晴裹緊外套走到趙建國面前:"有事?""能找個安靜的地方說話嗎?
"趙建國的聲音有些沙啞。蘇晴晴想了想,帶他來到茶館后院的小花園。月光如水,
灑在剛栽下的竹子上,投下斑駁的影子。"關于那封信,"趙建國開門見山,
"我不是故意調查你。""那是為什么?"蘇晴晴抱臂而立,語氣冷淡。
趙建國深吸一口氣:"兩個月前,省里派調查組來檢查災后重建工作,
組長是林伯年的老部下。他看見你,就問起你的身世,說你和林家一個失蹤的親戚長得很像。
"蘇晴晴心頭一震。前世她確實聽林耀陽提過一個早年失蹤的姑姑..."我寫信給林伯年,